首页 > 研究成果 > 时事评论

张竞 | 美国在导演下次珍珠港吗?——论战略持久

2020.05.16

timg.jpg

作者:张竞,中华战略学会(中国台湾)研究员 


全球爆发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但亚太地区军事活动亦有升温迹象。尽管美国海军罗斯福号航舰染疫,影响到美军区域战备实力,但美国仍经常透过军舰硬闯南海岛礁周边海域表态,更安排情报搜集空中儎台不断在大陆沿海空域活动,同时再派遣战略轰炸机由关岛以远程奔袭架式,直冲大陆周边国际空域示威,“共军”机舰亦是不示弱,不断突穿岛链进行远海航巡,双方分庭抗礼互不相让,是否有可能擦枪走火,确实让周边各方提心吊胆。

 

再从政治与经济层面观察,华盛顿虽与北京达成经贸协议,但在疫情爆发后,先是以幸灾乐祸态度,不断冷言冷语,口上虽说提供援助,但最后证明支票跳票,所有承诺并未实际到位。但当美国本土疫情爆发后,白宫高层原先是摆出轻慢态度,未能准确估算疫情严重程度。最后发现状况失控后,就开始推卸责任,与北京双方演出甩锅大战,希望透过责怪北京掩盖疫情信息,并且扬言将采取惩罚与索赔求偿手段化解民愤,来挽救大选年岌岌可危之政治票房与民调危机。


此时面对华盛顿不断透过点名叫阵,北京是否想通美国不无可能在导演下次珍珠港事变戏码,希望获得在全球围堵北京口实,透过布局让本身扮演受害者,以便获得展开报复行动之道德制高点。此种说法从表面上看起来显得离奇,但若是回顾美国处理对外关系历史经验,就会发现此种布局挑衅,其实是隐含以强凌弱盘算,能够顺利师出有名,确实不是凭空想象杞人忧天。

 

人类历史长河中,强权利用特定伪造假戏恶意设局,作为找机会动用武力口实,确实是不乏先例。回顾中国近代史上最明显案例,就是芦沟桥事变前,日本军阀存心找碴,声称在演习时有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索检查未果,就开始发动攻击当地驻军,最后就点燃全面抗日战争导火线。

 

就美国历史来说,1898年2月15日夜间,成为美西日后开战主因之美国海军军舰缅因号哈瓦那港爆炸事件,到今天还是个导致战争之无头公案。该舰爆炸产生众多伤亡,引起美国社会哗然;虽然当年并无任何斩钉截铁证据,但美国国内舆论矛头依然指向西班牙,声称系受其阴谋所害。

 

尽管当年4月美国对西班牙宣战时,账目上所列开战理由并未明述缅因舰爆炸案,但能够让美国民众接受政府政策,顺利完成宣战所需社会动员,亦让国会同意向西班牙开战,其实完全就是靠此意外所致,尽管到今天为止,仍然还是项历史悬案。

 

此外诚然在历史学家论证中,一直存在着珍珠港阴谋论说法,认为当初美国存心透过经济封锁与钢铁石油禁运,逼着日本必须拼命一搏,并且亦理解到联合舰队将进袭珍珠港,而不是历史表面上所讲的那么单纯,完全就是日本希望在珍珠港击溃美国舰队,逼迫美国循着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历史轨迹,与其达成城下之盟接受屈辱结局;整个偷袭珍珠港发展过程,其实是华盛顿战略家精心安排设计。

 

但不论如何,东京总是在整体战略布局层面上,循着华盛顿所操弄安排之轨迹,逐步走向开启战端不归路,将双方冲突摆在台面,最后让美国能够在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爆发后,找到足够理由动员美国社会,展开对日全面战争。

 

所以究竟是华盛顿高明到能够左右着东京决心开战意念,抑或是东京本身虽有自主意志,但仍在华盛顿布局下走向全面战争,让美国获得全面宰制太平洋契机,纯然只是历史巧合呢?恐怕在历史上还有很大辩论空间。

 

但话说回来,1964年8月初所发生之东京湾事件,当时美国政府声称美军舰艇两度受到北越海军攻击,此事在美国社会经过媒体报导后,再加上政治人物推波助澜,引起美国社会强烈反应。国会在不到一周时间内,通过东京湾决议案,授权约翰逊总统涉入中南半岛战事,正式开启美国参与越战大门。不过日后历史学者经过调查,甚至多年后直接向北越高层求证,审视美军舰艇各项法定纪录,再比对当时北越政府档案,发现整个事情经过完全就是子虚乌有,但在越战全程中,大量美国子弟兵生命为此牺牲,人类历史发展轴向亦为之改观。


假若对美国社会最强烈心理冲击,以及让美国公众产生高度威胁感之武装冲突,恐怕就是发生在2001年之911恐怖攻击事件。美国在911事件后,顺势通过大量影响美国政治体制与限制内部公民权利之法律,并且对外发动全球反恐战争,最后是入侵伊拉克以及进军阿富汗,付出美军伤亡以及战争成本极高代价,亦让美军师老兵疲元气大伤。

 

但回过头来细想,前述每个历史事件都有相同规律,整个过程都让美国感受到本身是受害者,所以才能够在民众间进行心理动员,让整个社会支持美国政府对外用兵,并且愿意付出经济与美军伤亡作为复仇平反代价。

 

在华盛顿与北京建交后之交手过招历程中,1993年7月至9月银河号遭致拦截检查,1999年5月美军误炸中国大陆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再加上2001年4月1日发生南海撞机事件,这些都是让北京数度感受到国际社会强权政治欺凌,令决策者刻骨铭心难以释怀之冲突事件。

 

国际社会中,政治指控毋需证据,帝国主义不用理由,确实是无奈现实;但是否为刻意安排以强凌弱存心设局挑衅之场景,希望激起对手急躁冒进诉诸武装冲突,其实都在考验战略定力以及政治智慧。

 

大国博弈对垒过招,在战略指导上只有两种基本选择─决战与持久。假若战略环境内各项客观条件有利时,就应当进行决战。不论是透过经济、商贸、金融、社会、文化、宣传、情报或是军事任何层面,进行较劲、角力或是公开冲突;能够运用有利条件存在时机,果敢进行决战,才有可能有所斩获底定全局。

 

但若是客观条件并不有利,时机亦并不成熟,敌我实力消长尚未到达对我完全有利,差距亦不够显著到稳操胜券时,此时就应当选择持久作为战略指导,希望透过各项努力,逐渐改变敌我优劣条件,建构有利战略态势,以便在适当时机点进行决战。

 

目前北京面对美国,美国不断积极叫阵施压,在战略上显然就是要迫使北京过早投入决战,但在战术上如何达到此种态势,显然就必须布局成类似珍珠港之情境,让北京主动出手挑起战端,才能让华盛顿获得充分口实,在国际社会针对中国大陆展开全面封杀,取得战略主动权。

 

美国是否在导演下次珍珠港?假若未能从战略持久视角来思考问题,恐怕就会因操之过急而失算。能否从历史轨迹中看出玄机所在,就可检证出华夏文明战略思维是否仍然蕴含生机。

时事评论

马晓野 | 防止中美战略误读、不要忽略细枝末节——对“竞争”词义的辨析和思考

活动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