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7日,由国观智库联合中国海洋大学共同举办的“全球海洋治理系列对话会”首期对话成功举行。对话会以“新时期全球海岛治理的发展趋势与中国角色”为主题,深入探讨了全球海洋治理下的海岛治理经验与困境、中国海岛治理的历程与现状、小岛屿国家发展蓝色经济的机遇与挑战、新形势下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角色与路径等议题。
发言嘉宾合影留念
詹姆斯•兰登教授(James E. Randall PhD)
海岛治理是全球海洋治理突破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岛屿研究和可持续发展项目委员会联合执行主席、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海岛研究中心主任詹姆斯·兰登教授(James E. Randall PhD)分别讲述了海岛经济的四种发展模式,以及海岛治理中的国家、次国家、超国家组织和中国在海岛研究中的影响力。
兰登指出,当前全球海岛经济发展已形成四种特定的路径和模式,分别是:(1)资源开发模式;(2)MIRAB模式(移民/汇款/援助/官僚机构)(MIgration/Remittances/Aid/Bureaucracy);(3)PROFIT模式(人口/资源管理/海外参与/金融/交通)(People/Resource Management/Overseas Engagement/FInance/Transportation);(4)小岛屿旅游模式。对于当前全球大部分海岛居民而言,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存在较大困难,但只要准确定位发展模式,海岛经济反而会实现较大潜力的发展。
关于海岛治理的管辖权问题,兰登区分了独立海岛国家、超国家海岛组织和次国家海岛管辖区。他认为,海岛治理需要全球层面的协调,海岛治理的努力不应只来自海岛国家,需要全球解决方案及多边协助。
最后,关于中国在海岛治理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崛起,以及中国在海岛治理领域的未来作用,兰登认为,“中国如何将国际经验应用于自身的海岛治理,如何将自身的成功治理经验应用于国际其他区域,是中国参与全球海岛治理方案的核心,也是中国参与海洋国际体系建设的可选项之一。”
庞中英教授
国观智库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庞中英用“公地悲剧”理论分析了全球海洋治理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的角色作用。他认为,当前全球海洋治理与全球治理面临同样问题,即各个构成部分之间协同不够,甚至是相互竞争和冲突的,多样的、碎片化的海洋治理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海洋治理体系,这就是全球海洋治理中的“公地悲剧”。
庞中英教授将中国提出的一系列理念和行动视为解决全球海洋治理“公地悲剧”的积极路径。他认为,中国提出构建全球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蓝色伙伴关系,通过建立双边、多边、区域、全球等各层面、各类型合作关系共同解决海洋问题。在当今国际体系中,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治理最活跃的动力,不仅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甚至发挥领导作用。
王晓惠总工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总工王晓惠研究员,基于多年的蓝色经济研究工作经验,向与会嘉宾分享了蓝色经济与全球海洋治理的理念,并以海岛治理为例,介绍了中国海岛生态与发展评估系统以及实证分析。
王晓惠提出,蓝色经济是基于海洋的开放性、流动性、复杂性、多层次性和多样性而衍生出的经济模式,同时具有以海洋经济活动为主体的市场价值和以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为主体的非市场价值,以及维系两者平衡的海洋治理。她还从“良政治理”的八要素,以及海洋治理的三原则、三圈层和一项标准出发,分析了海岛经济——蓝色经济——全球海洋治理之间的关系,认为海岛治理是当前全球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和突破口,对全球海洋治理有重大作用。
王晓惠总工还介绍了海岛综合评价体系,包括岛屿基本要素与数据系统、岛屿资源要素与经济发展、岛屿环境要素与灾害评估、岛屿生态要素与补偿机制、生态岛屿与发展评估,展示了国家海岛监视监测系统与海岛资源核算框架,并以浙江省桃花岛为例,重点介绍了海岛生态指数及发展指数评价研究情况。她高度评价了由国家海洋局岛屿与法规司组织,国家海岛研究中心牵头负责,海洋一所和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共同参与编制的《海岛生态指数及发展指数评价研究报告》,该报告以科学的评价方法,完整的指标体系和基于实际调查与系统数据,并辅之遥感解译技术等多种手段,对中国黄渤海区、东海区和南海区三个海区40个海岛的生态指数评价和30个海岛的发展指数进行了评价,对创新海岛治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兰登对王晓惠研究员介绍的中国海岛治理模式和经验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中国创新海岛治理新方法有利于中国向全球海洋治理提供新方案,这是中国在全球治理领域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
梁甲瑞博士
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梁甲瑞博士以南太平洋地区为例解读区域治理对全球海洋治理的示范性作用。他认为,欧盟《全球海洋治理联合声明》出台后,全球海洋治理具备了理论基础和框架,但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南太平洋地区面临着切实的海洋生存和发展问题,在长期的治理过程中,该地区已有完整的海洋治理主体、客体及规范,有效践行着全球海洋治理理论,因此,南太平洋地区在全球海洋治理方面处于“先行者”的地位。
梁博士认为,南太平洋地区的海洋治理对全球海洋治理有着重要启示:第一,加强区域组织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第二,构建全球海洋治理伙伴关系;第三,地区海洋治理理念与全球海洋治理理念的有效对接。
郭丹凤博士
国观智库助理研究员郭丹凤博士分析了小岛屿国家对蓝色经济的认识及其发展路径。她在长期跟踪研究中发现,海洋经济不仅是小岛屿国家国民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海洋价值链也是其带动陆地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对于发展中的小岛屿国家而言,海岛的蓝色经济是其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其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核心关注点。
郭丹凤博士运用国观智库建立的小岛屿国家数据检索库对小岛屿国家的社会舆论和海洋活动进行了结构化分析。小岛屿国家对蓝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有着特殊的诉求,在她们看来,“蓝色经济”的内涵远远超过“海洋经济”,“蓝色经济”模式为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平等地获取、开发和分享海洋资源利益的可持续发展框架。此外,与发达国家“蓝色经济”概念不同,小岛屿国家的“蓝色经济”概念更加强调国家间平等、社会公平和包容性增长。
朱璇
在讨论环节,来自国家海洋相关管理机构、高校科研机构、国际组织的相关代表与嘉宾围绕主题各抒己见。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朱璇表示,兰登教授所提出小岛国的“协商能力”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高超的谈判技巧和协商能力帮助小岛国取得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在去年6月举行的联合国海洋大会上,各国和国际组织根据自身意愿提交关于推进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在联合国所收到的1400余个自愿资金承诺中,最高金额是欧洲投资银行提供的80亿美元,支持的就是小岛国气候变化应对能力项目,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小岛国议题在当前国际海洋事务中的热度。朱璇认为,研究全球海洋治理背景下的小岛国,也需要分析国际“岛国热”背后的全球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这也是未来小岛国研究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聚焦海洋研究 贡献中国智慧
自2013年成立以来,海洋研究一直是国观智库研究的重中之重。近5年来,国观智库围绕涉华涉海战略舆情环境、南海仲裁案、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海洋产业与蓝色经济发展等领域和专题,形成了各类信息研究、专题研究、战略研究成果300多份,有效影响了部分中央政府的决策,并在2016年、2017年先后举办“国观智库-东盟智库海洋问题对话会”“两岸学者海洋问题对话会”等活动,通过社会智库的公共平台,汇聚海洋安全、海洋合作领域的可行方案。
“全球海洋治理系列对话会”是国观智库深化海洋研究、推动国际合作的全新尝试,未来将在中美方向、南海方向、台海方向、东海方向、东北亚方向、极地方向、小岛屿方向陆续邀请重量级国际政要和学者来华参与对话交流,听取国际意见、传递中国声音。我们也诚挚邀请国内外智库机构、决策部门和专家学者以各种形式来参与,与国观智库一起,为全球海洋治理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