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在华盛顿特区举办《2035年前的中美关系及其对全球秩序的影响》报告发布会,就未来十年如何应对中美关系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进行讨论。该报告是国观智库和PAX sapiens基金会在2023年组织中美专家历时数月取得的项目成果。讨论会由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何瑞安(Ryan Hass)主持。作为该项目的组织方之一,国观智库创始人兼总裁任力波参加讨论。
任力波表示,以“有限合作、选择性脱钩”为特征的中美关系新常态已经形成,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相较于美国,中国对美的态度更显弹性,对任何有可能改善彼此关系的机会抱着更开放的态度,对未来改善两国关系的可能性更显乐观和信心。不久前举行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表明,中国外交正在变得更具平衡性、开放性、多元性。中美智库学者应该比政府、媒体、民众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眼里不能只有矛盾和冲突,还要敢于跳出来,寻找共同利益、开展共同行动。
当被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何瑞安问及“就中国利益最大化而言,什么样的中美关系才是理想的”时,任力波认为,理想状态的中美关系似应具备四个特征:政治上重建政治互信,尽量减少误解;经济广泛合作,明确负面清单;军事持续交流,彼此提高军备透明度;人文上持续交流,不应彼此冲突和突发事件轻易中断。
PAX sapiens基金会副总裁康纳·塞尔介绍了“2035年前的中美关系及其对全球秩序的影响”项目的初衷、实施过程及成果,并简要阐述了如何从系统论角度来研究中美关系等复杂问题。本报告主编、得克萨斯大学荣休教授贝蒂·苏·弗劳尔斯介绍了该项目所采用的“转化性情景规划法”相较于传统推演方法的优势。曾经在美国中情局和国安委担任要职的乔治城大学教授丹尼斯·怀尔德介绍了美国政府通过变量分析法来评估中美关系走向的基本流程,提出了最符合美国利益的美中关系四大支柱,并呼吁两国在开展竞争的同时,应当在一系列领域加强合作。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研究员帕特里夏·金介绍了自己对中国外交政策驱动因素的观察和理解。与会专家还分享了自己对报告中设想的未来中美关系可能出现的四种情景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