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作为主讲嘉宾,出席了国观智库联合北京语言大学国别与区域研究院举行的“国观智库中欧关系系列对话会”,与中国前驻欧洲、非洲国家大使兰立俊、陈明明、李连生、孙海潮、华黎明等,就“中国、欧洲与非洲大三角关系:21世纪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深度研讨。国观智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首席研究员、北京语言大学国别与区域研究院学术院长黄靖主持了对话会。 德维尔潘认为,从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趋势来看,非洲必将对中国、欧洲甚至世界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21世纪可能是非洲的世纪,也可能是噩梦的开端。非洲需要找到一条可持续、稳定的发展道路。为此,中国和欧洲需要找到利益的共同点,付出智慧和努力。但是,中欧非三方合作的效果充满不确定性,因为非洲对于中国和欧洲来说,都具有挑战性。
“殖民时代的一大错误就是用欧洲视角去看待非洲。非洲的发展要以非洲利益为出发点,要从非洲人的角度去认识非洲。” 德维尔潘认为,非洲未来发展路径应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视非洲人民的“自豪感”,尊重非洲国家的主权,不把外部的经验强加给他们。第二,推动符合非洲实际的城市建设,不要盲目追求高起点,切实推动平衡和稳定的发展。第三,保护好非洲的自然环境。第四,提高人口素质,重视青年人的教育和妇女权益保护。发挥好在欧洲的非洲移民的作用。 德维尔潘认为,中国和欧洲在支持非洲进一步经济一体化、鼓励非盟发挥作用以及非洲自贸协定等方面,拥有共同利益。为了更高效地推动非洲发展,中欧应进一步密切合作,将视野扩大到非洲54个国家之外,提出全球性非洲方案,综合解决非洲面临的治理、安全、经济、民族等问题。在项目选择上,应该充分考虑到近期成果的能见度,争取民众的支持。要设定好关键目标,普通民居建设也许比会展中心更符合非洲国家的实际需求。应优先鼓励能够促进非洲国家间优势互补的项目,以促进整个地区的稳定发展。
中国前驻瑞典、新西兰大使陈明明表示,中西方哲学不同,中国更习惯于双边合作。三方合作在法国国内的支持度还存在疑问,但中国会对中、欧、非三方合作持开放态度。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前驻印度尼西亚、加拿大大使兰立俊则认为,虽然中欧在非洲的利益存在竞争的一面,但是中国支持中欧之间创新合作机制,探讨建立在非洲的2+1合作模式。中国前驻厄立特里亚大使李连生提出中欧在非合作的三点建议:政府间合作,要借助现有的机制,针对问题直接对话;企业间合作,在特定项目上合作,发挥自身优势;非政府组织间合作,可实现一些短期目标。 中国前驻中非大使孙海潮认为非洲无法离开中国和法国的帮助,法国在非洲的安全问题上付出很多。中法目前关系紧密,在非洲的合作大有可为。国观智库资深研究员、中国前驻伊朗大使华黎明认为,非洲对于未来全球化的发展影响很大,但非洲将如何选择未来发展道路仍需要听取非洲人民的声音。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副会长、国防部前外事办公室主任钱利华少将就非洲面临的诸多问题,如维和效率不高等发表了看法。国观智库助理研究员沈冰洁就欧洲对华观念、法国对外政策、法国国际战略及中法在地区及国际治理中的政策倾向性等提问。
国观智库任力波总裁、突尼斯共和国驻华大使Dhia Khaled、德国艾伯特基金会中国区总代表康怀德、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温泽、上海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波、北京语言大学国别与区域研究院美加研究中心主任寿慧生、瑞典文化年文化特使Galo等出席了对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