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4月起,中国的稀土管制开始被真正地广泛关注,中国凭借在该领域的绝对控制,成功地卡了欧美的脖子,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及之后的两次谈判,各国也都清楚的看见美国对中国做出的妥协,甚至在态度上也与对其他国家在关税谈判中的态度存在明显差异,而稀土管控被认为是中国在这轮博弈中掌握主动的重要功臣,而随之对稀土行业及相关管制政策的分析解读不绝于各种媒体,但本文打算从另外的角度做一些分析,即针对中国稀土管制中经常被大众所误解、被媒体误读、或被忽视的几个概念和因素做一些澄清和阐释,帮助读者更清楚的了解中国对稀土等矿产资源管制的相关背景和逻辑。
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从2023年起,中国开始陆续收紧了包含稀散金属,稀有金属、稀土(金属)资源以及一些非金属矿产的管制,由于其中很多矿产具有非常重要且高级的用途,被统一列为关键战略矿产资源,稀土只是其中之一,且因被经常提及,故深入人心,只要提及关战略键矿产,普通人首先会想到稀土。
另外稀散金属、稀有金属、稀土金属这三者都有一个“稀”字,普通人也容易混淆,本文暂且称之为“三稀”金属,并在此简单通俗地解释一下这三者的区别:稀散金属指的是资源的分布稀散,总量不一定稀少,例如镓和锗,总量其实挺多,但是广泛地混在别的矿产里且只混了极少的比例,所以稀散。稀有金属则主要是指储量少(即在地壳中含量占比小)或因存在形式(例如以化合物形式,伴生矿形式等)难以提取的金属,例如钨、碲、铋。稀土则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镧系元素(15种)及钪、钇共17种金属元素的总称,按原子量的多少又可分为轻、中、重三类稀土;稀土同样不稀有,全球地壳中稀土的含量比铜还高,之所以有个稀,主要还是因为分布较稀散和提取难度高。总结一下,三稀金属中的“稀”,只有少部分是因为真的稀有,大部分还是因为分布散或/和分离提炼太难而被冠之以“稀”。
中国对这些关键矿产资源的管控收紧始于2023年7月,当时出台了对镓、锗及其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为后续收紧关键战略矿产资源管制的政策打了头阵,之后又出台了对石墨的一些管制政策,到了2024年1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及《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清单》(简称“条例”和“清单”)正式生效,对关键矿产资源的管控进行了系统梳理、整合和规范,里面包含了镓和锗,以及铼、锑、石墨、铟、碲等其他关键矿产,还包含了稀土光学材料、稀土伸缩超磁材料、稀土金属及合金材料、稀土航天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稀土超导材料等,只是还未系统的包含中重稀土相关物项;此外,清单中除了原材料,相关的技术以及设备,也在禁止之列。在2025年2月,商务部对钨、铋等非稀土但具战略价值的金属实施管制,然后就是4月对钐、钆、铽、镝、镥、钪、钇等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的管制。
卡欧美脖子背后的技术积累和成本逻辑鲜有提及
现在对稀土卡欧美脖子的解释通常集中在供应链层面,即中国的稀土储量占全球储量超40%,产量超70%,加工超90%,中重稀土的加工更是超95%,这个解释非常直观,没有毛病,但本文希望更深挖一步,解释为什么中国能如此高比重的垄断稀土加工(事实上不止稀土,前面提到的镓和锗等资源,中国也在提炼加工上具有垄断地位),其他国家能不能追赶上来。
储量多少那是先天因素,但加工量超过90%则显然是人为因素,全球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