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成果 > 时事评论

秦昌盛 | 印度更名之争及历史缘由

2023.09.19

当地时间9月5日,印度总统德劳帕迪·穆尔穆在新德里举行的20国集团 (G20) 峰会晚宴邀请函中将印度称为婆罗多(Bharat),而非常用的印度(India)。9月8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发言人斯特凡·杜加里克在印度媒体的追问下表示,在印度完成了正式更名程序后,将会通知联合国,届时联合国将会在联合国的名录中做出相应变更。他同时还补充说:“但这不是联合国应该评论的事情”。在9月9日开幕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八次峰会上,印度总理莫迪身前的桌签标注的国名也是“婆罗多”。此外,印度政府还要求在18日至22日举行的国会会议期间加入一项特别议程,专门讨论更名一事。

640.png



婆罗多作为印度的另一个国名,广泛使用于北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同时也因其富有印度教特色收到印人党等印度教民族主义政党的青睐。印人党也期望通过“婆罗多”这一具有浓厚印度教色彩的词语来替代在他们眼中极具有“殖民主义”色彩的“印度”。那么“印度”这一词汇缘起何处?又是怎样成为南亚次大陆的代称?“婆罗多”一次究竟是何意思?为什么要选择它作为印度的新名字?本文将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并尝试给出答案。

  • 一、“印度”国名之由来

印度一名源于印度河,它是印度文明的主要摇篮。印度河原文Sindhu,本义为河流,中国古代音译为“身毒”等。但印度的近邻波斯人在说Sindhu时对其首字母S存在发音困难,同时他们的语言中又无送气浊辅音dh,遂将该名讹读为Hindu;而 Hindu一词传人希腊后,送气音H失去,成为Indu或Indus。希腊人以印度西部的这条河流的名字指称整个印度地区。现在,Indus成了西方语言对印度河的通用名称。中世纪穆斯林入侵印度后,又依波斯语称印度为印度斯坦(Hindustan),意思是“印度人生活的地方”或“印度国”。同理,他们将印度教徒称为Hindus。英国殖民者来到印度后,称印度教为Hinduism,称印度为India。India显然是从Indus演变而来的。

中国古代对印度的译名众多,除印度外还有天竺、身毒、贤豆、乾笃、印毒、印都、胫笃、盈丢、忻都、欣都思、印特伽等名。这些都是“Sindhu”的音译。这些译名统一于印度,是玄奘法师的功劳。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指出:“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印度之人,随地称国,殊方异俗,遥举总名,语其所美,谓之印度。”不过玄奘认为“印度”这一名字来源于梵语月亮(Indo)。按印度教经典《往世书》《摩诃婆罗多》等古史诗记载,印度古王世系月种的始祖为阿底哩(Atri)天仙;次为苏摩(Soma),而苏摩又名印度(Indu)、旃陀罗(Candra);其后子孙繁衍,分为 Yadu,Pudu、Kasi诸王系。于是其统治之地区便以王族之名“印度”称呼之,这即是玄奘提及的“印度”源于王族之说。但是根据近代中西方学者们的考据,以源于印度河名说应最为接近事实。

640 (1).png

  • 二、“婆罗多”国名之由来

婆罗多梵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承载/携带”,实际意为“寻找光明/知识的人”。

印度人自己,尤其是北方人,习惯称自己的国家为婆罗多(Bharat)或Bharat-varsh。关于婆罗多一词的来源,说法不一,有许多传说。例如,根据耆那教的传说,大神利希拍戴沃(Rishabhadev)的长子名叫Bharata,是一位强大而又贤明的君王,因此,人们就根据他的名字称这个国度为婆罗多。印度教也有许多传说,但最为普遍的还是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往世书》以及婆罗门书中的一种说法:印度很古的时候有一个著名的月亮王朝,国王叫补卢,其后裔中有一位著名国王叫豆扇陀,他与沙恭达罗生子,名为婆罗多。婆罗多后来成了著名的转轮王,建立了强大的王朝。他的后裔被人们称之为婆罗多族,他的国度也被称作婆罗多。

640 (2).png


“Bharat-varsh”中的“varsh”,原义为“部分”或“地区”。古代印度佛教把世界分为四大部洲,而印度教则认为地球上有七大部洲,赡部洲仅是这七 大部洲中的一个。赡部洲又分为九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varsh ,其中就有婆罗多。所以印度人就称自己的国家为Bharata-varsh,意为“婆罗多族之国”。

  • 三、争论不休的印度国名与其背后的印度教民族主义

在印度独立之初,制宪会议代表们也曾因婆罗多和印度斯坦背后的宗教象征和民族建构而发生争辩。实际上在当时“印度斯坦”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到了近代,这一称呼甚至被印度教徒用来构建其民族认同感,印度教民族主义者萨瓦尔卡(Vinayak Damodar Savarkar,1883—1966)认为印度斯坦十分适合称呼印度教民族国家,因为“这一词语表达的是国家而不仅仅是地理的概念。印度斯坦还意味着印度教徒的大陆,印度教特性的第一个实质必须是这个地理特征。一个印度教徒首先是印度斯坦的一个公民,不管是他,还是他的印度斯坦祖先,都把印度斯坦大陆当作他们的祖国”。当时国大党的主要领导人保持着宗教平等的世俗主义立场,于是将不带有宗教色彩的印度定为国名,并延续至今。

不过国大党领导人同样给予婆罗多极高的法律地位,印度宪法在规定国名时认为婆罗多(Bharat)就是印度(India)。印度宪法规定“印度,也即婆罗多,应该成为一个联邦国家(India, that is Bharat, shall be a Union of States.)”。此前,有人向印度最高法院申请将印度国名从“印度(India)”改为“婆罗多”或“印度斯坦”,理由是“India”这个词源于外国语言,而“婆罗多”或“印度斯坦”更反映印度历史传统。不过印度最高法院驳回了这项关于更改印度国名的申请,印度最高法院法官认为,印度宪法已明文指明“印度”(India)就是“婆罗多”(Bharat),不清楚申请人为何还要改国名。

自2012年印人党政府上台之后,不断鼓吹其印度教民族主义意识形态。2019年11月,在受到广泛批评中,印度最高法院将阿约提亚将曾经是伊斯兰教巴布尔清真寺的旧址移交给了印度教徒,并允许在政府的监督下建造罗摩神庙。此外印人党政府还发起了“归乡运动”,号召印度教徒将穆斯林改宗信奉印度教。此次印人党政府试图将印度改名为婆罗多,也是认为India作为英国人对印度的一种称呼,带有深刻的殖民痕迹和烙印。印人党政府选择“婆罗多”而不是“印度斯坦”来作为新的国名,同样是因为印人党政府认为“印度斯坦”这一称呼是外来的穆斯林对印度的称呼,是穆斯林入侵殖民印度的“罪证”。



时事评论

刘平丨人工智能安全:新时代中美关系的必答题

活动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