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成果 > 时事评论

“中欧峰会”:中欧关系现状分析及前景展望

2023.12.13

峰会概要

2c8e67a42081a59fb36c3860c215a19f.jpeg

中欧峰会是中国和欧盟官方最高级别的定期沟通机制,从1998年开始,每年一次轮流在欧洲和中国举行,讨论双边关系重大议题。

2023年12月7-8日,第二十四届中欧峰会于在京举行。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同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同米歇尔、冯德莱恩共同主持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

在会见中,习近平主席表示,愿将欧盟作为“经贸合作的关键伙伴、科技合作的优先伙伴、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可信伙伴”,这“三大伙伴”定位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对欧政策。米歇尔和冯德莱恩也强调期待同中国发展长期稳定、可预测、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希望通过此次峰会为未来中欧关系注入新的动力。

在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中,双方充分肯定今年中欧战略、经贸、环境与气候、数字领域高层对话的成功举办,将继续办好各自领域各层级机制性对话。双方将坚持双向开放、互利共赢,反对“脱钩断链”,为对方企业提供公平、非歧视的营商环境,坚持通过对话解决分歧。双方将坚持和践行多边主义,加强在联合国等多变框架内协调,推动世贸组织进行必要改革,携手应对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

欧盟权力架构介绍——四大机构分立

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EU),简称欧盟,1993年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建立的政治经济联盟,现拥有27个成员国,24种正式官方语言。

欧盟是由四个权力机构组成的。首先是欧洲理事会(European Council),由各国元首组成,负责总体战略和优先事项,是欧盟的最高决策机构。米歇尔为欧洲理事会现任主席,相当于欧盟的“总统”。

其次是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是欧盟的主要执行机构,并负责起草立法提案。冯德莱恩为欧盟委员会现任主席,相当于欧盟的“总理”。

然后是欧盟理事会(Council of the EU),又称部长理事会(the Council of Ministers),由各成员国的部长级代表组成,负责欧盟的立法与政策制定和协调,其职能相当于欧盟的“上议院”。

最后是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由直选产生,代表欧盟公民,其能够对欧盟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提出的法案行使否决权,其职能相当于欧盟的“下议院”。

此次中欧峰会欧盟方面由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联袂参加,充分体现了欧盟想要与中国缓和关系,加速推动中欧在经贸、外交、科技等领域合作发展的意愿。

8df29062e0d1113d3efa8a3800824689.png

欧盟对华态度分析——两大因素掣肘


今年以来,中欧高层交往密切,上半年,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法国总统马克龙、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相继访华,6月份,中国总理李强应德国总理朔尔茨、法国政府邀请出访法德两国,这一系列高层往来,为中欧关系下一步发展提供了战略引领。而9月以来,欧盟方面已经连续派出五名高官访问中国为中欧峰会预热,直到12月份双方最高领导人的正式会晤。

尽管高层交流热度不减,但欧盟对华态度仍然比较复杂,一方面希望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另一方面也存在很多不满和批评之声。这种复杂局面的出现,主要基于两个原因:

一是欧盟内部立场不一。

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欧盟内部对中国持有不同的立场,既有主张对华友好的国家比如匈牙利,也有立陶宛这样的反华派,因此,欧盟在决策上常常难以达成共识。

整体而言,欧盟与美国关系较为密切,这既是因为双方在意识形态上较为一致,更是因为长期以来欧盟在美国主导的世界体系里形成了深度的利益绑定。这使得部分欧盟国家和政客缺乏独立的姿态和决策能力,并不能完全根据欧洲的利益做出独立的决策。比如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在过往的表现中就比较追随美国的政治导向,在中欧峰会前的一些演讲中,她屡次强调了对中国“去风险”的必要性,称赞了欧盟近期对中国产电动汽车进行反补贴调查等举措,并对中国在俄乌冲突等议题上的政治立场表示不满。

不过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快速演化,越来越多欧盟国家和政客意识到独立自主的重要性,并开始朝着理性务实的方向去努力。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就属于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位,他曾明确表示欧洲应该加强战略自主性,避免成为“美国追随者”,并对法国总统马克龙的独立外交风格表示赞许。此外,米歇尔在9月份举办的联合国大会上建议中国和欧洲携手合作,对俄罗斯施加压力,以期解决乌克兰危机。因此,在这次中欧峰会以及后续的双边合作上,米歇尔也更有可能成为双方达成重要共识的桥梁。

二是贸易和产业竞争加剧。

随着中国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升级和大规模出海,欧盟的相关产业感受到了巨大的竞争压力。一些欧盟政客也呼吁对中国进行产业调查和惩罚性措施,如欧盟内部市场专员布雷顿表示:“欧盟除了已经启动对中国进口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之外,还密切关注欧中在其他科技产业特别是太阳能及风电产品上是否也存在着贸易不公平现象。” 负责对外事务的高级代表博雷利更是声称:“如果中国不开放市场,欧洲就会向中国关闭欧洲市场。”

2022年,欧中贸易逆差达3960亿元,这个数字看起来确实很高,但事实上,在华欧企超过三分之一的出口返销欧洲,表面上看中国拥有逆差,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利润是回流到欧洲的。另外,欧方在对华高技术出口方面施加的诸多限制,也加剧了贸易的不平衡。

这次峰会上,米歇尔和冯德莱恩在很多场合都强调了中欧贸易平衡的问题,可见这也是他们此行的重点之一。相对于台湾、俄乌等泛政治化问题,贸易平衡相对具体的多,也更值得双方加强沟通,找到互惠互利的解决方法。

中欧关系的走向即取决于欧盟内部对华态度的演变,也要看中美关系的走向,更要看双边经贸合作的互利效应。随着APEC峰会后中美关系的阶段性缓和,以及中欧之间持续释放积极的合作态度,中欧双方有望迎来一段良性的合作窗口期。

欧盟对华战略分析——短期难以趋于一致


2023年8月,欧洲智库发布了最新一期欧洲对华战略研究报告。该报告通过回顾欧盟等欧洲国家对华战略,指出当前欧洲多国对华战略呈现多元化,但由于地缘政治、经济发展、中美竞争等因素的变化,多元化可能会逐渐趋于一致。

452d5e65bf87dcc29b8f0bf8ff35af7c.png

报告指出,针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地缘政治影响力和市场、产业、技术竞争优势,欧盟建立了多项机制,并被成员国采纳和运用。其中包括投资筛选、反胁迫工具法、全球门户倡议和《欧盟芯片法案》等产业政策倡议。欧洲国家也在制定新计划,谨慎参与中国主导的合作举措,以管理经济和政治风险。

但现实情况可能并不支持报告中多元化转向一致的预判,欧洲各国历史渊源不同、政党派系林立、利益结构复杂,对华战略不太可能实现一致化,目前,欧洲国家对华战略大体可分为三大类:

捷克、立陶宛等为代表的小部分国家表现出对抗趋势。这些国家要么将中国视为“安全威胁”,要么主动摆脱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并美其名曰“去风险”。

法国、匈牙利等为代表的部分国家积极加深与中国链接。比如法国总统马克龙今年四月率一众法国企业巨头高管访华,同中国签下了一系列订单,之后,财长勒梅尔于七月飞往北京,并表示,打着“去风险”的旗号减少对中国的经济依赖是一种误解,法国不希望与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脱钩”。

德国为代表的部分国家处于相对中间的地带,一方面顾虑与中国合作带来的产业冲击和安全风险,一方面又不可能放弃巨大的中国市场和潜在的合作利益。德国政府在2023年7月发布的《德国联邦政府中国战略》中,把中国定位为 “合作伙伴、竞争者和系统性对手”,并表示:“近年来,两国关系中对抗和竞争的因素增加。这促进我们需要改变对中国的态度,重新调整与中国的合作”。

由此可见,欧洲距离对华采取统一策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中国面对这样的欧洲,也常常采取相对灵活的外交手段,既与欧盟进行总部层面的战略捭阖,也积极与不同国家合纵连横。值得一提的是,12月1日起,中国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等欧洲五国实施免签入境政策,此类政策,不仅便利中外人员往来服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也有利于团结欧盟内部的友好力量。

中欧关系前景展望——管控分歧合作共赢


中欧双方是全球范围内推进多边主义、支持自由贸易的两大重要力量,也是重要的两大经济体,中欧合作不仅有助于推动双边贸易和投资,还有助于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贸易保护主义等全球性挑战,双方应该是天然的合作伙伴,而非“系统性竞争对手”。

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增长迅速。根据欧盟统计局所发布的数据,2022年,在疫情冲击以及双边关系出现紧张的情势下,欧洲对华投资仍然大幅激增,2022年欧盟27国对华贸易额为8563亿欧元,同比增长22.8%。当前,中国正在不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为外企创造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也给全球带来更多的市场新机遇。在许多欧洲企业眼中,尽管一些政客宣扬对华“去风险”,但中国始终是“可靠、高效、可预测”的市场。

14213053f56f87a0c8ef07e6195eca46.jpeg

此外,双方在科技创新、气候变化、文化交流等领域合作潜力巨大。在科技创新方面,双方可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合作,确保公平竞争环境和技术交流。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方面,双方可以加强绿色能源领域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挑战。在文化交流方面,双方可以通过学术交流、青年交往、文化旅游等形式进一步加深彼此的了解和友谊,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由于历史与现实因素,中欧双边关系中的一些问题很难短期内得到完美解决,但对于分歧,中欧双方始终保持着开放的态度,通过共同努力寻找解决方案。尽管欧盟内部存在着意见和立场的不一致,但这并不能阻碍中欧关系的前景。中欧峰会的举行标志着中欧关系的密切合作和互惠互利关系的持续发展,中欧合作将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为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


时事评论

刘平丨人工智能安全:新时代中美关系的必答题

活动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