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成果 > 时事评论

杨晓童 | “伊斯兰国”再次实施恐袭,“中东的最后一抹绿洲”为何爆发暴力事件?

2024.07.20

作者:杨晓童,国观智库国际合作部研究主管

导语:继伊朗、俄罗斯之后,“伊斯兰国”今年再次在南亚次大陆外实施恐袭。此次恐袭之前,阿曼长期以来被视为“中东的最后的一抹绿洲”,与暴力事件不相干。阿曼发生恐袭一方面是因为阿曼-也门边境人口流动频繁,阿曼边防安全意识弱,跨国民族在也门被恐怖主义洗脑后得以携带枪支回国施暴。另一方面,近日“伊斯兰国”的成功,和“基地组织”政策的调整导致大量圣战分子涌入“伊斯兰国”,致使其原本奄奄一息的队伍日益壮大。

7月15日,阿曼首都马斯喀特爆发一起枪击案。次日,“伊斯兰国”通过旗下媒体阿马克(Amaq)通讯社宣称对此次恐怖袭击负责。截止至今,此次袭击已造成9人死亡,28人受伤,其中包括3名恐怖分子和1名警察。

image.png

阿曼马斯喀特老城区的一条街道,照片为笔者所拍

因为阿曼主要信奉伊巴迪派,该派系在伊斯兰教中仅次于逊尼派和什叶派,所以阿曼无心卷入逊尼派与什叶派的斗争中。阿曼不仅是在战火纷飞的中东地区的一抹绿洲,阿曼还享有“中东瑞士”的美誉。阿曼奉行平衡外交,其外交官始终奔波在劝和促谈的第一线,为推动沙特与伊朗复交、沙特与“胡塞武装”,叙利亚与美国,和伊朗与美国会晤立下了汗马功劳。长期以来,阿曼被视为中东的一方净土,在此事件之前,阿曼发生恐袭前所未闻,此次袭击让世界为之震惊。

一、“伊斯兰国”实施此次袭击是出于对异教徒的敌意

image.png

伊朗什叶派庆祝阿舒拉节,照片来自半岛电台


证据显示,“伊斯兰国”实施此次袭击是出于对异教徒的敌意。
一方面,今年7月15日恰逢伊斯兰日历第一月(穆哈兰月)的第十天(阿舒拉节),对什叶派而言,这一天是全年最重要的日子之一。公元680年的这一天,先知穆罕默德之孙,什叶派第三任伊玛目(什叶派最高宗教领袖)侯赛因·伊本·阿里(Husayn ibn Ali)在与倭马亚王朝哈里发(逊尼派最高宗教兼政治领袖)作战时战死沙场。为纪念侯赛因殉难,什叶派会在这一天举办大型游行,并当街捶打自己的胸膛,甚至用鞭子抽打自己的后背直至流血,以表达自己的悲伤之情。

image.png

阿曼警察在事发地点外维持秩序,照片来自《阿曼观察员报》
另一方面,此次袭击地点位于阿尔旺迪·阿尔卡比尔(Al Wadi Al Kabir)的伊玛目阿里(Imam Ali)什叶派清真寺,距马斯喀特最大的南亚侨民聚集区鲁维(Ruwi)仅有一步之遥,南亚侨民经常前往该清真寺祷告。不出所料,此次袭击的受害者主要为南亚侨民。据巴基斯坦和印度外交部数据,有4名巴基斯坦公民和1名印度公民在袭击中丧生,另有30名巴基斯坦公民和1名印度公民受伤。
在阿曼政府公布恐怖分子身份之前,众多观察者猜测恐怖分子或来自南亚。一方面因为“伊斯兰国”已经承认对此次袭击负责;另一方面因为自今年以来,因为位于阿富汗的“伊斯兰国呼罗珊省”分别在远离南亚次大陆的伊朗和俄罗斯发动了两起大规模恐怖袭击,造成数百人伤亡,“伊斯兰国呼罗珊省”名声大噪。7月18日,阿曼政府否认了这一假设,三名恐怖分子皆为阿曼人,而且是兄弟三人。此外,消息人士向笔者透露,三名恐怖分子隶属于“伊斯兰国也门省”,且曾前往也门接受训练及获取枪支。
二、“伊斯兰国呼罗珊”或为“伊斯兰国”其他地区的分支提供效仿榜样

image.png

“伊斯兰国”宣布成立也门省,照片来自阿拉伯卫星电视台


2014年,“伊斯兰国”宣布“伊斯兰国也门省”成立。“伊斯兰国”信奉逊尼派萨拉菲派分支,而掌控也门大部分领土的“胡塞武装”信奉什叶派宰德派分支,双方以彼此是异教徒为由,视彼此为敌人。2015年,“伊斯兰国也门省”发动了两起针对什叶派的自杀式恐怖袭击,造成142人死亡,351人受伤,伤亡多数为“胡塞武装”支持者或其家属。随着“胡塞武装”在也门一路攻城拔寨,直至占领也门首都萨那,“伊斯兰国也门省”逐渐落入下风。


2018年,“伊斯兰国”宣布重新废除原来在也门的行政区划,将也门的8个次省份合并为1个“伊斯兰国也门省”。这意味着在“伊斯兰国”丧失其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大部分领土后,“伊斯兰国”在也门的影响力也大不如前。2020年,“胡塞武装”发动贝达攻势,消灭或俘虏包括“伊斯兰国也门省”、“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在内的250名恐怖分子。在这场攻势中,也门各大恐怖组织的12个军事基地被端掉,多款先进美式武器被缴获。
同年,“伊斯兰国”证实“伊斯兰国也门省”情况危在旦夕。次年,“胡塞武装”宣布重新恢复对贝达省的控制权,并称贝达攻势是一场“战略性胜利”。但好景不长,2022年,“伊斯兰国也门省”再次发动针对“胡塞武装”的袭击,多名“胡塞武装”武装分子在“伊斯兰国也门省”制造的摩托车炸弹袭击中死亡。即便如此,目前所有迹象显示“伊斯兰国也门省”的处境岌岌可危,但不可否认的是,今年“伊斯兰国呼罗珊省”的“成功”或为“伊斯兰国”位于其他地区的分支提供卷土重来的动力。
三、阿曼长期疏忽阿也边境人口流动让恐怖分子拥有可乘之机


image.png

阿也边境示意图,图片来自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
阿曼与也门拥有长达288公里的边界线,跨国民族马赫拉族(Mehri)居住在边界线两侧。阿也两国的马赫拉族拥有共同的历史(马赫拉人曾建立一个长达400年的国家)、文化和语言(马赫拉人的母语为马赫拉语而非地区的通用语阿拉伯语)。自2011年,阿曼便通过在马赫拉族中扶持亲阿势力在阿也边境省份马赫拉省(Mahra)建立缓冲区。一方面阿曼会向也门马赫拉省马赫拉族的重要人物提供阿曼国籍,其中就包括马赫拉苏丹国最后一位苏丹之子,和马赫拉各大部落的酋长;另一方面阿曼会为马赫拉人前往阿曼开绿色通道。
阿曼在这一边境省份建立缓冲区,致使也门内战的战火被马赫拉省拒之门外。马赫拉省与阿曼的经贸往来密切也使也门内战对马赫拉省的影响降到最低,马赫拉省经济正常运转致使大量难民从也门涌入阿曼的场景未能发生。

image.png

美军在阿曼湾截获运往也门的伊朗军火,照片来自《中东报》

但阿曼对也门的马赫拉人进入阿曼开绿色通道也是一把双刃剑,阿也边界的物资、人口走私现象非常普遍,大量来自伊朗的军火得以无视联合国禁运,通过阿曼运往“胡塞武装”。

相反,也有少数阿曼人前往也门加入“伊斯兰国”等极端组织。实施此次袭击的恐怖分子应该来自阿曼邻近也门边境省份佐法尔省(Dhofar)的马赫拉族。因为阿曼大部分人为伊巴迪派,而伊巴迪派被“伊斯兰国”认定为异教徒,并不被接纳,只有马赫拉族大部分人是逊尼派。不难想象这三名恐怖分子在也门接受恐怖主义洗脑后,便是利用阿也两国边境人口流动频繁,阿曼边防意识弱这两个特点,携带枪支从也门再次进入阿曼。

四、“基地组织”政策180度大转弯导致“伊斯兰国”队伍日益壮大


2011年,也门再次爆发革命,“基地组织”趁乱在也门建立阿拉伯半岛分支,名为“伊斯兰法支持者”,又名“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也门对“基地组织”意义非凡,“基地组织”创始人本·拉登的家族源自也门哈德拉毛地区(Hadramaut)。2010年,美国中央情报局称“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实力已经超越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基地组织”分支。目前,“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控制着贝达省(Al Bayda)、沙卜瓦省(Shabwa)和阿比扬省(Abyan)部分领土。

image.png

“基地组织”实际掌控者阿德尔在各个年龄段的照片,照片来自威尔逊中心


2022年,“基地组织”第二任领导人艾曼·扎瓦希里(Ayman al-Zawahiri)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死于美国无人机空袭,“赛义夫·阿德尔”(Saif al-Adel)成为“基地组织”实际掌控者。自美国入侵阿富汗以来,阿德尔便逃至伊朗寻求政治庇护,至今为止,阿德尔仍在伊朗境内。“基地组织”和阿德尔本人都信奉逊尼派萨拉菲派分支,而伊朗主要信奉什叶派十二伊玛目派分支。双方本应认为彼此是异教徒,是劲敌。但阿德尔却相信“基地组织”和以伊朗为首的抵抗轴心应该搁置分歧,共同对抗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阿德尔的观点一方面来自他本人强烈的反美情绪,另一方面来自阿德尔长期在伊朗居住,并与原伊朗革命卫队圣城旅领导人苏雷曼尼等人建立的私人友谊。


“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与也门亲伊朗武装“胡塞武装”原本处于竞争关系,后者希望取代前者成为也门的实际掌控者。为实现这一目标,“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一度不择手段。卡塔尔半岛电台称,2018年,“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与沙特联军达成协议,沙特向“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支付大笔金钱,美国则停止对“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发动空袭,从而换取“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加大力度攻击“胡塞武装”。


自阿德尔掌权以来,“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与“胡塞武装”之间的冲突赫然而止。“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将枪口从“胡塞武装”转而对准西方国家和亲西方的阿拉伯国家。但“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政策180度大转弯也引起了一些成员的不满,尤其是那些仇视“胡塞武装”或什叶派的成员。近日,随着“伊斯兰国”名声大噪,这些圣战分子选择了“跳槽”到“伊斯兰国也门省”,为原本奄奄一息的“伊斯兰国”注入新鲜血液。


时事评论

刘平丨人工智能安全:新时代中美关系的必答题

活动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