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成果 > 时事评论

刘平丨缓解地缘暴躁:重建威慑·重拾缓和

2024.03.26

作者:刘平,国观智库防务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时代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时期。这个时代最显的特征是日趋暴躁的地缘政治环境。纵观世界各地不断扩散的危机,很明显的是,当前得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比21世纪第一、第二个十年更加高,也更易恶化升级为冲突和战争。人类社会是否会大战再起,而且是以一种梦游般的方式陷入其中,已是越来越多人的切实担忧。


暴躁:当前地缘政治环境的突出特征


世界经济论坛今年1月发布的《2024年全球风险报告》指出,过去十年,世界明显变得更不和平,多个地区爆发冲突。活跃的冲突达到数十年来的最高水平,相关的死亡人数也急剧增加,在2020年至2022年的两年期间,几乎翻了两番,这主要归因于埃塞俄比亚和乌克兰的事态发展。虽然很难将其归因于单一原因,但地缘政治力量的长期变化、经济脆弱性以及国际安全机制的效力和能力的制约都是导致这种激增的原因。


正如纵火犯只造成森林火灾的一小部分,森林山地相关的自然背景条件往往决定哪些火花失控蔓延为森林火灾一样,政治人物个体并不总是冲突的主要原因,地缘政治环境往往决定了紧张局势、热点问题恶化升级为冲突与战争的比例。一定程度上,当前国际舞台上的玩家都很容易沦为当下暴躁的地缘政治环境的人质,一种已成为这种地缘政治环境的提线木偶的无力感似乎在蔓延。


这个新时代,人工智能崛起成为新的力量倍增器,也可以说是一支颠覆性的力量。人工智能将增强人类的能力,提供提高生产力的机会。但通过生产错误信息和虚假信息,人工智能破坏了对政治机构甚至人类自身的信任。人工智能的广泛采用及其在社交媒体中的使用,将增加通过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传播虚假信息活动的风险。在选举中,这可能会削弱选民对政治制度的信任,而在地缘政治紧张地区和冲突地区,人工智能产生的错误信息和虚假信息可能会使情况变得更糟,暴躁的地缘政治环境恶化至狂热状态的情况也可能更为频繁。


重建威慑


尽管地缘政治环境日趋暴躁,但我们仍然生活在一个地缘政治稳定很大程度上依赖威慑的世界。通过灌输对后果的怀疑或恐惧,来阻止某项行动或事件,这是威慑的内核。威慑战略是大多数国家,特别是核大国的国家安全战略的基石。一些国家声称,其核导弹仍是防止其可能面临的侵略的主要威慑力量。美国拜登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声称,核威慑仍然是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美国一体化威慑战略的基础。


但看看现在正在进行的乌克兰战争,威慑战略似乎失效了。一方面,从2008年起,俄罗斯总统普京就不断警告称,莫斯科把任何将北约扩大到其边境的企图视为“直接威胁”。可事实上,这个当时有26个国家的组织,现在已经扩大到了拥有32个成员国。这提供了乌克兰战争的背景,加上俄罗斯选民普遍认为西方在一再地欺骗和侮辱俄罗斯,2024年3月17日,普京在俄罗斯的大选中以创纪录的压倒性优势获胜连任。另一方面,从2021年12月开始,美国总统拜登就发出警告,如果俄罗斯侵入乌克兰,俄罗斯将面临新的严厉制裁,但这一警告没有发生作用。然后,当美国及其欧洲盟友希望通过向乌克兰提供武器来挫败俄罗斯时,普京总统提到了不排除核选择的战争计划,但迄今为止,西方对乌克兰的援助依然有增无减。


核超级大国之间的热战不再是一个合理的选择,核战争也无法想象。两个对立的核大国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如形影不离的连体双胞胎,一方死亡也意味另一方的消失。但正如在美国第一届克林顿政府期间担任助理国防部长的格雷厄姆·艾利森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在冷战中美国与苏联对抗时,这一事实已烙印在了美国国家安全和战略界的心理和行动中,但今天,许多美国决策者却似乎已经将此事实视同为“古老的历史”。法国总统马克龙在2024年2月表示,不排除未来在乌克兰部署地面部队的可能性。许多西方国家对此保持距离,而其他国家,特别是东欧国家则表示支持。


俄罗斯和北约之间的冲突距离全面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仅一步之遥。对于乌克兰危机来说,一方的彻底失败或另一方的彻底胜利被视为是不必要且极其危险,应当被回避,抓住一切合理妥协的机会似乎方是出路所在。


在欧亚大陆的东边,中国一再敦促美国停止武装台湾,敦促南海以外的某些国家停止挑衅、煽动和滋事,但美国及其欧洲盟友似乎并没有认真对待中国的这些信息。他们的此类行动可能来自于一种内心的假设:美国及其盟友是从强势地位来看待当前时局的。他们对待中国,就像对待俄罗斯一样。如何让这些信息被认真对待呢?可能需要重建威慑。对于中国和俄罗斯,也许需要自身完善威慑方程式的每一个元素:首先是实力,其次是实力的有效展示,第三是使用实力的决心的明确表达,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将难以达成威慑目的,难以减少误判,难以为重归谈判桌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拾“缓和”


亨利·基辛格表示,“缓和”这样战略,是美国处理与潜在敌对国家关系的过程,以维护和平,同时维护美国的切身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前苏联之间的紧张关系曾多年不断加剧,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走到了核战争的边缘。但随后,这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在1969年进入了为期约10年的缓和时代。此间,两国关系改善、贸易增长、军控谈判取得进展,并签署多个重要的事关核武器的条约。


美国和前苏联在冷战时期采取“缓和”战略,寻求缓和局势有诸多原因。首先如,控制紧张局势。冷战对峙带来了高度紧张和核对抗的可能性。“缓和”被视为减少直接冲突风险和控制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的一种方式。其次,是经济考虑。军备竞赛和冷战对峙对两国造成了巨大经济代价。寻求关系缓和可能会降低军费支出,并将更多资源集中用于国内经济发展。


第三,是维护全球稳定。两个超级大国认识到维护全球稳定的重要性。两国关系的缓和有助于防止地区冲突蔓延,避免它们升级为全球战争。第四,为外交谈判铺路。“缓和”战略为就军控、裁军和地区冲突等关键问题进行外交接触和谈判提供了机会,允许通过外交手段进行对话和寻求潜在的解决方案。


另外,两个国家也有国内的压力。当时,美国和前苏联都面临着寻求缓解紧张局势和改善关系的国内压力,公众舆论也支持“缓和”。最后,全球动态的变化,新的全球性问题不断出现,其他大国崛起,“缓和”也使得美国和前苏联能够有空间和精力重新调整立场和战略以应对这些变化。


在上述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拜登政府将竞赢中国、遏制俄罗斯列为美国的全球优先事项。报告称,美国正在与北约盟国一道,加强防御和威慑,特别是在北约东翼。拜登政府认为,欢迎芬兰和瑞典加入北约将进一步提高其安全和能力。但美国在追求这种全球优先事项时,存在过度扩张的巨大战略风险,可能加剧美国的相对衰落。对其欧洲盟友而言,亦步亦趋地追随美国的脚步,不仅会阻碍欧洲大陆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平息,因为不管欧亚大陆怎么动荡,北美大陆仍会是安全的,而且会严重影响甚至伤害各国的国家利益。


不久的将来,全球大国的注意力和资源可能会特别集中在三个地缘政治热点:乌克兰战争、以色列-加沙冲突和台海地区。其中任何一个热点的升级,都会从根本上扰乱全球供应链、金融市场、安全动态和政治稳定等等,从根本上威胁全世界的安全感。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等实验技术的“军备竞赛”对人类构成新的生存威胁。随着全球合作的削弱,多极秩序将在未来十年占据主导地位。随着世界变得更加多极化,越来越多的关键的中等强国可能想抢占地缘政治真空,这将进一步削弱遏制冲突的护栏,加剧地缘政治环境中的戾气。


冷战时期,“缓和”战略为两个超级大国在政治、经济和战略考虑的综合推动下的有限合作提供了框架。现在,对于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及其意识形态盟友来说,在这场所谓的“新冷战”的对峙中,如果确实要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似乎应该认真考虑重拾“缓和”,主动去寻找在新时代与所谓的两个“威权”对手以更稳定、和平的方式共存的方法,而不是痴迷“赢中遏俄”,痴迷全球霸权。他们也或可从中国的古老智慧中汲取思想,去理解“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时事评论

刘平丨人工智能安全:新时代中美关系的必答题

活动回顾